學會簡介
會員招募
基礎造形學報
ANBD
More
01
洪明宏、王伯勛、許惠蜜(2012)。沖繩風獅爺(獅座)之造形設計與應用研究。1-24。
林品章(2012)。從經典圖書論述設計學的理想與實踐。25-41。
陳光大(2012)。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的發展歷程。42。
傅銘傳、孫慶文、林品章(2012)。幾何圖形再認記憶之凝視歷程研究。43-76。
林崇宏、林士凱(2012)。電影片頭設計表現類型之視覺構成研究-以數位動畫之視覺手法為案例之探討。77-106。
目錄版權頁
02
葉茉俐、林伯賢(2013)。詩詞色彩的設計應用探討。1-18。
陳怡秀、周文修(2013)。將數位資訊轉換成聲音與影像的藝術裝置創作。19-36。
莊育振、黃格崇、林盈岑(2013)。從參與式傳播觀點實踐社區形象設計之行動研究。37-74。
傅銘傳、孫慶文、林品章(2013)。Ebbinghaus錯視圖形之視線軌跡觀察與分析。75-98。
林崇宏(2013)。解析設計美學型式之審美觀。99-128。
林品章、戴婉儀、高凱寧、張妃滿(2013)。不同生活型態高齡者對不同圖形位置偏好之差異。129-149。
03
楊肇傅(2014)。網站首頁視覺設計研究。3-20。
黃格崇、陳呈容(2014)。由抽象意念到具象造形之基礎訓練。21-36。
簡秋薇、楊敏英(2014)。造型與材質之關聯性研究。37-66。
林品章、許子凡、戴婉儀(2014)。從生活型態與背景差異探討高齡者之色相偏好。67-90。
陳光大、葉民鋒(2014)。結合光與運動的動態虛形體研究。91-114。
04
林育如(2015)。從情感設計探討地方特色包裝分析。1-22。
陳光大、葉民鋒(2015)。動態虛形體結合螢光效果的造形研究-以線材與面材的造形實驗為例。
張妃滿、林郁涵(2015)。高齡者對醫療視覺符號的理解能力與美感評價。53-75。
侯純純、沈有騰、黃文宗、林品章(2015)。從設計及技術層面探討數位出版趨勢-以專家觀點解析電子書之數位閱讀體驗。76-100。
05
林崇宏(2016)。極簡主義在設計理念的應用研究。3-25。
張妃滿(2016)。高齡者對醫院指標識別系統之符號的辨識度研究。26-53。
許杏蓉、徐可欣(2016)。臺灣近代茶葉包裝設計形式風格探討。54-81。
王照明、吳明諶(2016)。以多元互動介面形式探討擴增實境於互動藝術之應用。82-116。
傅銘傳(2016)。立體造形之分割構成研究。117-129。
06
林廷宜、易敏哲(2018)。文件設計模型之實證研究。3-27。
高明山、張文德(2018)。山林心象之琉璃創作研究。28-53。
許子凡、楊朝明、黃欣怡、王曉今(2018)。從群化原則探討網站首頁的意象差異。54-101。
張婷婷、林品章(2018)。粉紅色之文化象徵及其色彩訊息的探討。102-126。
王照明、王綉瑤(2018)。運用無線裝置互動介面於公共場域情境設計之研究。127-156。
07
林品章(2019)。包浩斯的預備教育-包浩斯創校100年紀念。1-8。
連俊名(2019)。文化經驗差異對於圖案設計之滿意度影響。9-28。
許子凡、楊朝明、林育達(2019)。從國際動畫影展的歷史脈絡探討臺灣動畫影展的現況與未來。29-36。
張文德(2019)。OLED玩具設計與開發--工研院學研計畫為例。37-60。
黃宗超(2019)。環保意識下傳統玩具的創新發展與策略研究—以紙彈珠檯為例。61-84。
翟治平、沈威昌(2019)。以使用者體驗設計流程設計App介面與使用性研究--以SunlineApp為例。85-104。
08
翟治平、歐懿慧(2020)。品牌圖像設計導入地方創生運用於非營利組織之研究-以安泰社區為例。1-24。
許子凡、楊朝明、馬翊珈、范宜善(2020)。編排樣式之情緒感受分析。25-58。
王照明、彭仲萱(2020)。物聯網與人際互動穿戴裝置之整合創作。59-82。
曾聖雯、侯純純(2020)。探討視覺傳達設計學術型文創產業創新育成中心結合共同工作模式之營運機制。83-110。
林品章(2020)。有關亞洲大會、ANBD、學報發展的感言。111-118。
林廷宜(2020)。大學之道上的行路:芝加哥大學2017-2018。119-130。
09
葉茉俐(2021)。運用莊子「無用論」轉化設計之研究。1-22。
許子凡、呂嬋(2021)。動畫鑒賞課的多面性思辨培養與學習成效評估之教學創新與實踐。23-44。
林品章(2021)。日本構成教育的基礎理論及其由來的歷史背景。45-58。
胡辰忠、楊朝明、許子凡(2021)。由不同語速探討視障者聽讀之理解性表現。59-76。
陳其澎、謝璨羽(2021)。藝術與媒體影像課程結合青少年教育之研究-以檸萌創客媒體課程為案例分析。77-96。
王照明(2021)。台灣科技藝術研究之推動。97-102。
10
蔣世寶、曾韻竹(2022)。醫藥袋繪圖文字之識認性與適切性評估研究。1-30。
林品章(2022)。日本構成教育與基礎造形學術領域與理論的形成。31-54。
胡辰忠、楊朝明、許子凡、王瑞良(2022)。從數位學習探討基礎造形教育之輔助可能性。55-80。
葉茉俐、林育如、蘇文祥(2022)。東裝男服品牌秀的時尚展演設計與體驗。81-100。
胡文淵、黃羿瑄(2022)。中文字邊緣筆畫內縮與封閉字腔面積相關之研究。101-118。
黃雅玲(2022)。環文蛤測量器設計案例與永續生態的支持。119-130。
柯凱仁等(2022)。線上教學系列報導。131-160。
11
胡文淵、石伃宸(2023)。以部件組字觀點探討「木」字部件負空間相關性之研究。1-24。
葉栢虦、葉羽婷、何真真(2023)。觀光導覽App之設計與評估-以客家文化館為例。25-44。
黃雅玲、郭芷廷(2023)。動態視覺位移與影像層次的動態表現探討。45-64。
陳維翰、吳思柔(2023)。漁村文化融入視覺藝術應用於鄉土課程之研究。65-90。
陳光大、范熙文(2023)。球體之旋轉性動態錯視效果-線條角度與粗細的考察。91-116。
林品章(2023)。基礎造形教育在台灣的發展。117-126。
12
陳宏彰、張文德、吳中硯(2024)。平面設計創作評量工具開發-以全國美術比賽小學組為例。1-32。
許子凡、王曉今、楊朝明(2024)。響應式網頁導覽列之設計評價研究。33-56。
許杏蓉(2024)。台灣紙器包裝立體造型創意思考之研究。57-78。
陳維翰、邰皓(2024)。漁村結合文化創意應用於地區品牌之模式建構-以貢寮海女文化爲例。79-100。
林品章(2024)。幾何學與基礎造形的關聯性。101-114。
13
范宜善、許子凡、李小蕙(2025)。人工智慧於視覺設計的應用及其創新價值。1-14。
侯純純(2025)。鹽晶法之偶然造形創作裝置研究。15-40。
范熙文(2025)。動態靜圖的吸引力為何?應用標準化順位法分析動態靜圖、影片與靜態圖片的效果。41-64。
傅銘傳、孫慶文、黃靜汝(2025)。對稱圖形輪廓變化之生理反應研究。65-90。